自然资源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典型案例丨【品质篇】规划引领、系统治理 “焕新”滨水空间
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25-09-10 08:35:23

  穿城而过的望江县宝塔河曾是长江古道,登临城中钵盂山,烟波浩渺的江景尽收眼底。近年来,现长约2.4公里的河道及其沿岸环境污染严重,两岸垃圾遍地、违建多发,成为城市中的一处“伤疤”,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品质,埋下洪涝安全隐患,也与日益提升的城市形象极不协调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望江县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,启动了“一河两湖”片区综合整治项目,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,优化片区空间规划,提升周边空间品质与土地价值,将昔日的“城市伤疤”转变为“生态客厅”。

  (一)以规划调控优化空间布局,提升土地利用价值。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,统筹区域规划管控,科学布局绿化空间。通过编制《望江县宝塔单元东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》,对片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。依法对沿岸环境品质低下、存在安全隐患区域进行征收,将腾退出的土地和原有荒地,统筹规划为公园绿地、商业文体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,将自然资源融入城市生态治理设计,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,从源头上提升整个片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。

  (二)以系统治理重塑生态基底,筑牢绿色发展基础。坚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治理,摒弃“头痛医头”的零散模式,将河道、湖泊、岸线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修复。仅宝塔河段,就完成河道清淤疏浚约68.8万立方米,新建和加固生态护岸与堤坝超18公里,从根本上消除了黑臭水体和洪涝隐患。同时,通过构建连通的截污纳管系统(总长约27.6公里),实现了雨污分流,为水质的长期稳定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(三)以基础先行提升片区品质,激活区域发展活力。坚持“基础设施先行”原则,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功能完善紧密结合。在片区内新建了包括宝塔路、奎文路在内的5条市政道路,总长6060米,并建设了多座跨河桥梁,不仅打通了区域交通微循环、提升了可达性,也为后续的土地开发和产业导入创造了地理条件。同时,高标准配套建设了给排水、照明、环卫等公共设施,全面提升了片区的空间品质与综合服务能力。

  (四)以多元投入探索资金平衡,保障项目可持续性。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开发模式,将城市生态治理品质提升带动土地增值效益反哺于项目本身。通过规划调控,在项目区内预留了部分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地块,并通过规范的土地市场运作,以出让收益来平衡项目的公益性投入。同时,在新建的公园驿站等设施中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商业化运营,增强了项目的“自我造血”功能。

  (一)生态环境根本改善。彻底消除了黑臭水体,恢复水体自净能力,提升生态价值,同时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得到质的提升。新建了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滨水公园和带状绿地(其中水体面积约16万平方米),打造了“塔影雷岸”、“望江驿”等一批高品质的公共休闲空间,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“城市新打卡点”。

  (二)城市品质显著增强。新建的6060米市政道路和多座桥梁,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,方便了市民出行。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,有效提升了片区的承载力和宜居水平。

  (三)土地价值有效提升。通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,片区土地价值得到显著提升,同时为周边商业地块创造了潜在商机,成功将“生态投入”转化为了“经济产出”。

  (四)民生福祉持续增进。妥善安置了408户征迁居民,使其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优美的滨水环境和完善的休闲设施,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游憩空间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。

  系统治理是前提。必须将生态修复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调整视为一个有机整体,进行一体化规划和同步实施。规划引领是核心。通过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,不仅能修复生态,更能重塑城市功能、提升土地价值,是实现从“环境负资产”到“发展正资产”转变的关键。

服务热线
020-66666666